在困苦中成长——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时间:

2019-06-03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习总书记当年16岁就开始下乡,那时作为知青的他还仅算一个少年。高组长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座谈会上讲到,人年轻时的经历和思想将会影响这一生。习总书记现在的为人民服务的治国理念就是源于他当年在黄土高坡的吃苦经历。
  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生活条件可以看出,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来到一个基本温饱都不能满足的窑洞里,难以想象面临着怎样的窘境和困难。例如习近平的亲身经历——跳蚤。那种痒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想起来全身都发麻。我小时候也深刻感受过,痒得一夜难眠,痒得皮都被挠破也无法平息。这种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但也仅仅是习总书记所承受的艰苦的一个缩影,比如天天饿肚子还要早起干活的苦是我们现在难以体会的。不过谈到苦,我也颇有感触,虽然跟习总书记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这份苦却给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小时候是个留守儿童,因为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小时候跟留守在奶奶家,直到12岁才回到父母身边。我深刻地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带5个孙子2个孙女。那时生活条件相对普通家庭是相当贫穷的。穷得衣服上都是好几个补丁,秋天穿的裤角破了就剪成短裤做为夏装。因此,我们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零花钱。我深刻的记得那时候的压岁钱一共只有3块钱,相对其他家庭来说甚少,但是我们很开心,能开心好多天,也舍不得花,每天把钱握在手里,晚上就拿在手里睡觉,深怕弄丢了,只要握着那几个硬币,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平时吃什么呢?只要地瓜熟了,每天早上都有地瓜粥,并且持续三四个月,而且那时候的地瓜粥不像现在的地瓜粥这样小小块的地瓜。那时候是自家种的地瓜,样式也不好看,有很多带黑心的,那是极苦的,而且切得又大,一个碗就只能装两块。
  或许是留守儿童的缘故,那时候的我很自卑,不敢跟生活条件稍微好一些家庭的孩子玩耍。因为害怕别人的嘲笑,更多时候是自己只能看着别人有钱买吃的那种失落感无法用言语表达。读小学的时候,每当夏天,我们这些穷孩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水的,而且不像现在还能买个漂亮水杯装水,那时候只能在路边捡一个干净一点的空矿泉水瓶。如果是捡到一个外壳较厚的饮料瓶,心里就会特别开心,蹦蹦哒哒地向其他兄妹和同学“炫耀”一番,而且瓶子一用就是一个夏天,最后用到透明的塑料发黑的程度。那是一个阳光火辣,热气蒸腾的中午,我背着破旧的书包来到学校大门口,那时候中午来的较早,学校大门还没开。汗流浃背的我立马打开书包,一看傻眼了,书包里面是一个空瓶子,然后默默地拉上了书包的拉链。一个人倚靠在锈迹斑斑的铁门边,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进出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吃着零食,有的孩子饮料喝到一半就丢到校门口,正好就在我面前,喉咙早已冒烟的我直愣愣盯着还有半瓶的饮料,然后低头瞄了一眼那个丢饮料的同学,看着他若无其事地离开了,我慢慢地蹲下,把书包一放,遮住了丢在的地上的饮料,像个小偷似的,悄悄地把饮料挪进了书包里。最后等学校大门开了,提着书包飞奔到教室里,痛快地畅饮起来。
  每当想起过去那些因贫穷导致极度自卑和不自信的往事。内心就会抽搐般的疼痛,就有更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欲望。这应该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我一直努力地读书,因为对贫穷的家庭来说,只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现状。越长大就越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到后面就越幸运。
  我出生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家庭,通过努力学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幸考上了大学,现在生活条件也相对好些,但骨子里那种奋斗、向上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兼职,生活也过得有所改善,不仅能够支撑个人的生活开支,还有一点存款。天道酬勤,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个人觉得很知足,然而这并不代表现在就可以停止自己努力的步伐,就可以享乐其成。因为拼搏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所以我依然继续在努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也努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价值同时为曾经给我提供一个改变命运平台(高考)的祖国回报自己一份力量。
  困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现状绝望和止步不前,然后自暴自弃。生活是需要经营,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将来。习总书记不也是这样做的吗?我会以习近平主席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进步。